主页 > 生活 > 健康 > 正文

哪4种盗汗是大病征兆

发布时间:

  没有权威资料显示有哪4种盗汗是大病征兆。
 
  盗汗是指夜间大量出汗,与外界环境温度变化无关,出汗严重者需要更换床单或被褥。盗汗的病因有很多,当出现盗汗时,可能是以下疾病的征兆,包括围绝经期、药物副作用、结核病、其他细菌感染性疾病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(HIV)感染、内分泌或神经系统疾病及肿瘤等。
 
  1.围绝经期:50岁左右的女性患者,体内雌激素紊乱,导致夜间盗汗,常伴有月经紊乱、潮热等症状,医生在排除其他病因后,需考虑此因素。
 
  2.药物副作用:服用某些药物会导致盗汗,例部分抗抑郁药、非甾体抗炎药、苯二氮卓类药物等。停止服用这些药物盗汗就会好转。
 
  3.结核病:盗汗为结核病的常见表现,并伴有随症状包括低热、咳嗽、咳痰、咯血、乏力、体重减轻等。患者应于呼吸内科就诊,医生会结合患者病史、症状、胸部CT、痰涂片及痰培养结果明确诊断,药物治疗是结核病治疗最重要的手段。
 
  4.其他细菌感染性疾病:盗汗常见于各类细菌感染性疾病,包括感染性心内膜炎、布鲁氏菌病、细菌性骨髓炎、脓肿等。患者应于感染科就诊,医生结合患者症状、流行病学史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明确诊断,抗感染治疗是关键,对脓肿要行局部手术治疗。
 
  5.HIV感染:患者可表现为盗汗,应于皮肤性病科就诊,医生结合患者流行病学史、HIV抗体及HIV核酸检查结果明确诊断,目前尚缺乏根治HIV感染的有效药物,抗反转录病毒治疗能长期控制病毒复制。
 
  6.内分泌疾病:盗汗常见于各种激素紊乱性疾病,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、低血糖、肢端肥大症、嗜铬细胞瘤等,患者应于内分泌科就诊,医生结合患者症状、激素水平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明确诊断,药物治疗是关键,必要时需行肿瘤切除术。
 
  7.神经系统疾病:导致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的神经系统疾病,包括脑卒中、脊髓空洞症等,均可导致盗汗。患者应于神经科就诊。医生结合患者症状及磁共振检查结果明确诊断,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。
 
  8.肿瘤:部分肿瘤患者,如淋巴瘤、白血病、骨髓纤维化等,可出现盗汗、乏力、发热、皮肤瘙痒、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。患者应于肿瘤科或血液内科就诊,医生会结合血常规、骨髓组织活检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明确诊断,并根据不同的肿瘤类型进行药物治疗、放疗及手术治疗。
 
  因此,如果出现盗汗的情况,应当及时就诊,由医生明确原因并治疗。
阅读全文
▋最新热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