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捂秋冻一般指的是什么意思?
发布时间:
春捂秋冻的意思是:春天虽然气温日渐回暖,但不要着急脱掉棉衣;秋天气温有所下降,但也不要忽然穿得很厚,适当捂一下或冻一下,有助于身体健康。这是因为,春季气温多变,如果早早脱掉棉衣,突遇降温,就会抵抗力下降,容易生病;而秋天的时候,适当的寒冷能够提高身体的御寒能力,逐渐适应低温。
春捂到什么时候结束?
春捂一般是捂到春分前后,即春天的中后期,也就是农历二月或者说是阳历3月份。
如何正确理解“春捂秋冻”?
首先,我们要明确一下“春捂秋冻”的含义。古人认为,“春不忙减衣,秋不忙加冠”,也就是说,春天的时候要注意保暖,因为春季气温虽然开始回升,但是气温还不够稳定,所谓春寒料峭,这时突然穿得少,容易感受风寒之邪,出现头晕、头痛、鼻塞等外感症状;同样的道理,秋天也不应过早防寒,秋季气温虽然开始下降,但是地气升腾,暑热的余温还在,这时过于保暖容易感受秋天的燥气,而且也不利于机体适应后续冬季的寒冷。
元代养生学家邱处机在他的摄生专著《摄生消息论》中写到,春季“天气寒暄不一,不可顿去锦衣。老人气弱骨疏体怯,风冷易伤腠里,时备夹衣,遇暖易之一重,渐减一重,不可暴去”,而秋天气温转凉后则应“寒极方加绵衣,以渐加厚,不得一顿便多”。传统医学认为,在秋季气温开始下降的时候,过分保暖增加衣服,会导致暑热留在人体内不易发散,从而不利于“存阴”。
注意保暖,适当“秋冻”
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,“春捂秋冻”对身体健康也是大有裨益。因为适当的“冻”,可以使身体受到相应的寒冷刺激,人体能够自然而然逐渐地适应气温变化,提高耐寒耐冻能力,为即将到来的冬季严寒做准备。这样即使到了三九寒冬之际,人体的上呼吸道因为已经习惯冷空气的刺激,毛细血管也不会过分收缩,相应血流量灌注量相对维持稳定,从而使抗菌能力相对增强,更容易抵抗流感病毒的侵袭。
其次,我们要强调的是,秋冻是“适当的冻”。一味地“秋冻”,不注意气温的变化,气温接近零度了,还只穿一件单薄的衣裳,那也肯定不行。从时间上而言,宜秋冻的时节应是初秋;从体质上而言,体质虚弱的老人、慢性哮喘患者、脾胃虚寒的人、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朋友,更应该注意“头、手、足”的防寒保暖措施,避免诱发疾病的发生。
以下为大家介绍一张配合“秋冻”,滋补气阴的食疗方。
选一只2斤左右重的老鸭,把内脏洗净、除水后,加入6克党参、9克黄芪、3克枸杞和1个红枣,用矿泉水大火烧开,小火炖2个小时,然后加入少许食盐调味,喝汤吃肉,每隔1天服用1次,可以起到很好的补气养阴、健脾润肺的功效,特别适宜秋季保健服用。
综合上述,“春捂秋冻,百病难碰”的养生谚语符合传统医学“春夏养阳、秋冬养阴”的观点,针对个人情况适当施行,可以增强体质,达到防病抗病的目的。
在感受丝丝秋意的同时,选择好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,健康充实地过好每一天。